站立上提就是 upright row。

先講手腕的位置,由手臂垂下位置至到把重量提起至上胸,不用科學實驗也知道姿勢不自然,在頂部難以發力,為了減輕手腕向尾指扭轉程度,兩手握距最少有肩膀闊度,而且可使用 EZ bar,更甚者為了可以練習此動作,運動員把身體微微傾向前。

不過,解決了手腕的不適問題,棘上肌卻仍然有機會受到傷害。

鎖骨與肩峰下方,喙突及肩胛骨上方有一小空間,是棘上肌所通過的空間,所謂的夾擊症候群就是發生在此。夾擊症的典型症狀為痛弧,角度介於60-120度,也就是說在60-120度之間的外展動作會產生疼痛,過了這個範圍就不會了,所以患者通常是抱怨在手舉高時會痛。

常見到羽球、排球、棒壘球等選手為夾擊症所苦,因為這些運動手臂往往必須過肩做出揮擊或投擲的動作,這會增加棘上肌磨耗損傷的機會。我們發現,很多業餘的運動選手,過度從事胸肌以及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,卻忽略了強化肩胛穩定肌群(肩胛下肌、背闊肌、前鋸肌等),試想:若這些肌肉無法扮演好穩定協調肩胛動作的角色,那麼重的手臂又怎麼可能以肩胛為基礎,做出流暢的動作、發揮最大的效能呢?臨床上,很多棒球投手為了提升球速而奮力一擲,結果球速沒增加多少,肩帶倒是越來越痛,經過評估為姿勢症候群導致肩關節夾擊症,施予肩胛肌群穩定強化訓練之後,疼痛明顯減輕,球速自然也就飆上去了;此為姿勢不良導致肩關節夾擊症最明顯的例子。

很多時候我們做站立上提時,不特在上臂舉起時有機會引起肩關節夾擊,而且會加深傷害。理由就是上臂不只是上提,同時是在內轉,即 internal rotation,兩者同時發生時,可保證棘上肌肌腱每次受到磨耗損傷直至運動員發現時,並感到需要停止,已經是太過遲了,可能是很多年後了。症狀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是發炎,治療目的在降低疼痛及腫脹;第二階段包括了受到夾擊的肌腱有纖維化的現象,夜晚休息時比日間活動更痛,治療主要在多從事伸展的運動,恢復組織的柔軟度;第三階段多出現在年紀較長的運動員身上,肩峰下表面會出現多餘的骨贅或棘上肌肌腱的鈣化並受到擠壓,僅能以手術減壓來減輕疼痛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yGuy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